章鏞初老師曾任學會第三屆至第五屆理事,第六屆和第七屆常務理事,后面加入學會專家委員會,一直為學會做了不少的工作。
喜迎上海市制冷學會四十周年慶。我在學會工作中,體會到學會有兩個很好的傳統,一個是在學術上面學術性很強,歷屆領導都是學校的老師,學術活動搞的有聲有色。像之前提出“顧氏循環”是一個偽科學,尉遲老師在理事會上提出,大家都很贊成,組織了交流會還在學會期刊《制冷技術》上發表相關文章。學會還每兩年舉辦學術年會,出版論文集,一直堅持到現在。學會的領導對我們都很關心,各個理事長各有特點。尉遲斌老師,堅持學會的學術方向科學性;還有后來的謝晉康理事長,他非常平易近人,學會的工作搞的也很出色;后面是王如竹老師,他承前啟后,雖然很年輕就擔任了理事長,但他和龍惟定老師在各方面特別是在國際上的影響很大,如國際制冷學會等;丁國良老師,在發展學生會員、企業合作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現在的張旭老師也是一樣。學會各個理事長都像傳統的知識分子,一脈相承,對我們都很親切和尊重。非常感謝我們這個好傳統。堅持學術方向,不像有些學會有些行政的味道。還有一個是學會很團結,很多次開會讓我們老一輩坐在前面,而在職的領導站在后面。這個在其它學會很少,讓我很感動。
我的特點有2個:一個是外地到上海,一個是從汽車專業接觸制冷。
我原來在鎮江工作,在鎮江接觸了制冷。1979年,中國汽車公司派給我們鎮江汽車廠一個冷藏汽車的項目。我們派了幾個人出國學習考察。前面廠長和中汽公司的人去打前站,第二批派了七八個人,我作為技術人員在第二批去羅馬尼亞待了一個多月?;貋砗缶烷_始試制載重量8噸級的冷藏車。開始是小規模的,直到1984年開始分廠了,正式成立一個鎮江冷藏車廠。那時我們廠的冷藏車是全國第一的水平。當時,我國冷藏車很少,開了一個鑒定會,邀請了很多制冷界的專家。我這輩子從汽車專業轉到制冷專業,遇見了很多老師。中汽公司的一位副總經理說要搞一個測試中心,廠里就派我到上海來找人設計。我先到交大,但交大設計費太貴;后來又找到我的母校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我的老師介紹了蔣能照蔣老師給我。蔣老師時任教研室主任,正好教研室里從帕多瓦大學回來的繆道平老師說帕多瓦大學的實驗室有一個結構完全符合我們的要求,就這樣開始了合作。自1984年開分廠,廠里為解決夫妻分居問題,我的戶口就遷到了上海,然后84年年底85年初我結束了原來的工作正式調到上海。因我設計的東風冷藏車和另一個同事設計的車一起獲得了江蘇省科技成果獎,調回上海前還加了一級工資再。當時,中汽公司看中了我的文筆曾二次借調我去幫忙,中汽公司的副司長和我很要好,他們都想調我去他們那里工作,但我告訴他們我要回上海了。
正式回到上海之后,原來工作中和北京聯系的清華大學老師,當時中國制冷學會四專的秘書給我牽線,我加入了中國制冷學會。在上海,理工大學的蔣能照老師和四方車輛研究所的李建坤老師很照顧我,李建坤還把我介紹給上海市制冷學會組織委員會主任盧士勛老師,當時學會里是尉遲老師當理事長。就這樣,我加入了學會第四專業委員會,先當了委員,后來當了副主任,第三屆起就當了學會的理事,一直到第七屆,時間也比較長,常務理事當了2屆,中間還在中國制冷學會當了一屆理事。
研究汽車的人沒研究制冷,研究制冷的汽車方面不了解,我剛好2方面都了解一點。因此,我既是上海市制冷學會理事又是上海市汽車工程學會理事,后面的汽車行業協會也是理事。像陳江平一樣,陳江平他也是兩邊的理事。我和他也很要好,活動的時候,有時他們汽車空調委員會和我們四專聯合一起搞活動。陳江平老師管學會期刊《制冷技術》的時候,我還擔任過編委。
我曾協助中國制冷學會編寫中國制冷史,在冷藏運輸方面特別是公路冷藏運輸方面寫了一些東西。在盧士勛老師指導下,我們利用專業委員會的力量寫了一本《制冷空調技術在運輸工程中的應用》,主編是孫永明老師,我和臧建彬老師是副主編。經過出國學習以及和上海機械學院的合作,我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殷國柱一起編寫了《冷藏保溫汽車維護與修理》一書,這個書也作為交通部和汽車行業高校要的維修的系列手冊之一,也被很多論文引用。學會的很多老師和我都有合作和交往:像蔣能照老師、盧士勛老師、顧建中老師等。像之前,上海運輸系統有個雜志做冷鏈物流需要了解一些情況,我就請了顧建中老師幫忙。
現在退休后,因喜歡唱歌參加了合唱團,僅這次建黨100年,我就表演了八場。有自己集團、黃浦區老干部、市委黨校、交響樂團、科學會堂等等。
參加上海市制冷學會組織的活動,與謝晉康、龍惟定、顧建中三位老師在臨港新城合影
2021年6月30日在美琪大戲院舉辦的《永遠跟黨走》合唱音樂會上,清華上海校友會藝術團演唱“同一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