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動態
“制冷節”--上海市“低溫保存•醫療惠民”暑期社會實踐圓滿結束
發布時間:2012-08-23
——2012上海制冷節系列活動
2012年暑假期間,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市制冷學會聯合成立“上海市‘低溫保存·醫療惠民’暑期社會實踐團”,到各大醫院就低溫生物醫學在上海市各家醫院的的臨床應用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小組報告如下:
小組成員:夏全剛 楊云 吳珊珊 施郁蔭
指導教師:劉寶林
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科學與技術的傳統界限逐漸顯得模糊不清,各相鄰學科出現相互交叉與重新組合。上海理工大學的華澤釗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我國首次提出了低溫生物醫學的概念,低溫生物醫學是指研究低溫對生物體、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及低溫技術在同疾病作斗爭中的應用的學科。此團隊從1982年開始低溫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并且已經逐步在上海市的諸多三甲醫院開始臨床應用,該團隊倡導基礎研發與應用相結合。
我們這次調研的目的就是獲取低溫生物醫學在上海市各家醫院的的臨床應用情況,在上海市制冷學會的鼎力相助下,得到了各家醫院的最真實的反饋。通過對上海市的市東醫院、第三人民醫院、仁濟醫院、組織工程國家研發中心、長海醫院、瑞金醫院及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等的問卷調研與深入交談,對于低溫生物醫學這一交叉學科,大多醫生包括研發人員了解的并不是很多,醫院急需這部分人去做科研,滿足中國低溫醫療行業的發展,而實際掌握這門技能的人才往往找不到就業渠道,大多數選擇從事制冷方面的工作;醫生們渴望了解低溫生物醫學的知識,希望高校老師時常去醫院做一些基礎知識講解的講座,實現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從而能夠實現更好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我們調研過程中數據波動比較大,由此我們得知:現在中國在低溫生物醫學方面缺乏一定的規章制度及法律法規,每家醫院都是在低溫保存組織、器官或者細胞等按照一定的經驗或者模仿,缺乏自己的研究心得,及溫度的波動對低溫組織或細胞保存有無影響不得而知,對如何降溫及復溫能夠達到組織或細胞的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等等這些問題,他們大多都不得而知。
中國的低溫生物醫學技術處于起步階段,任重而道遠,不論是低溫保存技術的日趨成熟還是其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都會在將來的不久會變為現實。低溫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必將更好的服務于人民,惠及普通百姓大眾,這需要國家培養更多低溫醫學人才,讓他們學有所用,縮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距離,實現國家應用型人才的培養。